“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故事。”——董卿
遇见海滨城市
可能我们有不一样的经历,可能我们有不一样的梦想,但我们却不约而同做了同一个选择,那就是成为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自四面八方的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并在这里接受了短短一个月的教师志愿者岗前培训。回想起那些日子,真的是辛苦而充实,好像海浪一次次拍打在脚踝上,清凉舒爽,让人欲罢不能。为期四周的培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天天都有着不同主题的培训,像极了大连七月的天气,每每都带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风雨交加,时而雾气缭绕。

经过了一番培训后,我终于勇敢地踏上了属于我的舞台。短暂飞行过后,我来到了另一座海滨小城。还记得在飞机上放眼向下看的时候,零星的灯火闪耀,仿佛将我带进了一个安详的童话世界,夜色吟唱一首寂寞的歌,淅沥的小雨装点着肃静的夜。哇!这就是海参崴!坐大巴车回宿舍的路上,那种颠簸让我腾空而起,接着又狠狠地落在座位上,像坐了一趟过山车,真是哭笑不得。漆黑的车厢里,我们三言两语,虽有旅途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初来乍到的新鲜之感。几经周转,蚂蚁搬家似的我们终于到达了后来生活和工作的住所,来到我工作的地方,也是我未来必将魂牵梦绕的——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
与你相识在课堂里
“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在承担汉语教学的日子里,我渐渐地发现教学的“新大陆”。我的学员年龄跨度特别大,小到6岁,大到50多岁。记得刚开始教学那会儿,还是很胆怯的,人生的第一次总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也正因为有了足够多的第一次生活才会更加丰满。在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中,我还是顶着压力,倾听老师们的建议,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设计,终于我的课堂有所改观,不再是我一人的“独角戏”。还记得,当一个淘气的男孩儿因为在课堂上的知识竞赛没取得好成绩,对老师有怨言时,是一个七岁小女孩勇敢地支持我,安慰我“别委屈”。我深知一名汉语教师除了授业解惑,也要展现包容与理解的一面。
在之后的时光里,我学会了带小学员们画简笔画、做手势舞、唱儿歌......回想起他们课上积极踊跃的发言和参与,赢得了表扬后露出的灿烂微笑,回想起他们镜头前颤颤巍巍的高举着自己的画作,回想起他们认真给我讲述自己如何认真读拼音,回想起给我“显摆”他们酷酷的舞姿,回想起他们为了偷懒而举手说要去厕所,回想起他们为了赢得一个小贴纸而默默写了很多遍的汉语拼音,回想起成人学员给我模仿河豚时的忍俊不禁,回想起我们课上讨论“俄罗斯人喜不喜欢笑”时各抒己见......一切都历历在目,近在眼前。如果说遇见成人学员让故事有了底蕴,那遇见孩子们则让故事多了灵动,温暖而厚重。可此时,对于即将离任的我内心也有种种不舍。
走近你的文化里
“人生得意须尽欢。”我逐渐融入这座滨海之城的惬意生活。喜欢运动的我上完课后常常在健身馆里挥汗如雨,释放压力与疲惫,去咖啡店里感受别样的气氛,望着街上的车水马龙而陷入沉思,时而也找我的学员聊天,问一些我特好奇的事,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让语言为我们所用。一桩桩一件件,一点点一滴滴,每个无比浩渺的星辰汇聚在一起,才有了这二百多个日夜难忘的星河璀璨。有人说:“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动,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我很庆幸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在青春芳华之时,播撒汉语的种子,即使步入暮年,回想起来也会无比的幸福与自豪。

与你云端对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初,疫情席卷华夏。这一刻,海外的我们没有忘记我的国,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合力参与抗疫物资采购,驰远祖国。 病毒施虐时,担心、害怕、恐惧是所有人无法回避的心理问题。但彼此之间只要多一分真诚和理解,这种顾虑就会逐渐烟消云散,哪怕是新冠病毒也无法阻隔人心的融融暖意。

就在我们叹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时,俄罗斯的疫情也日益严重起来,我们随后转为线上教学,虽然与学员们只能云端相见,但却并不影响他们一颗颗喜欢中国、热爱汉语的心。当我问及我11岁的学员“你为什么学习汉语”?她回答:“我学好了汉语,可以做翻译、可以去中国旅游、可以认识更多朋友......”希望汉语可以带给她憧憬的未来。网课如火如荼进行着,疫情还在这片大地蔓延,我们也陆续收到跨越重洋万里的健康包 “连花清瘟胶囊、消毒湿巾、一次性医用口罩、N95口罩等等”,接过手的那一刻,我明白:我们没有一个人被祖国遗忘!
我相信,在这里每一分钟的努力都有意义,愿每一个辛勤付出的人都能收获平安喜乐!如果时光的滕蔓上缠绕的满是光阴故事,那在海参崴的这些日子,一定是最最余音绕梁的!(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