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联邦孔子学院疫情期间工作纪实-享受当下 期待未来

发布日期:2020-06-02    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1提前准备,临危不乱

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让俄罗斯紧急进入全国隔离状态,很多行业被迫停工,中学停课。我们孔子学院为了学生和授课教师的健康和安全,在3月23日转入远程教学模式。我们汉语教师为此积极应对。

首先,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ZOOM、Skype等云视频会议软件,为网课顺利进行做好技术准备。同时,我开始在国内各大网站、俄罗斯网站、youtube上寻找准备更多的网络学习资源,观摩专业网课老师的讲课形式及模式,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此外,为了让学生及学生家长更好地接受网课,我在课前、课上、课后也是下足了功夫。因为我的大部分学生年龄小,大概6岁到10岁。面授时,我清楚地看到每个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孩子们的学习任务基本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若上网课,父母的帮助和辅导就尤为重要。因此我与每个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进行了沟通,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也请求家长们理解网课的难处,尽量将网课弊处最小化,利处最大化。

2挑战不断,灵活应对

尽管做足了准备,但起初网课进行得并不理想。

给低年级学生授课时,我遇到了课堂纪律不受控制的难题:孩子们疯狂呼麦,我的名字成了召唤汉语神龙的咒语,呼唤一百遍就能考试满分似的,每个人轮流对着麦克风叫“Роза,Роза,Роза…..пожалуйста,можно,я?Можно,я?”(Роза,Роза,拜托拜托,我来,我来。)。而我便拼命重复“да,да,да,меняслышно?Ятебяслушаю,говори,говори,некричи…”(听到啦,听到啦,你说,别喊,我听着呢。)一方面,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课堂参与度高是非常令人满足和高兴的事儿,另一方面,我的听力和神经被这高频的声音和巨大的音量折磨着,一节课下来喉咙沙哑,太阳穴直跳。

为解决这种状况,我在课上反复强调课堂纪律,课下跟孩子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给孩子一些课堂纪律指导。几次网课过后,情况稍稍有改善,但谁能要求10岁不到,表现欲又极强的孩子,克制住抢麦的冲动呢?老师也只能一边忍着耳朵疼,一边又为孩子们都掌握了知识感到满足。

网课的课堂纪律较难控制,导致学生课上的有效学习时间减少,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每节课后会给小朋友录一个简短的时长约7-10分钟的讲解视频,涵盖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句子,配上PPT动画,方便孩子们在家复习。据家长反馈,小视频非常方便,小朋友复习起来很有效。(自豪-ing)在学期末的考试中,孩子们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网课的遗憾是学生无法和中华文化有更亲密的接触。以前有书法体验课、国画课、音乐课等等都无法进行,为此,我经常课下给孩子们推荐好看的汉语动画(配俄语字幕),中文儿歌等等。还尝试把《小小粉刷匠》的歌词改成正在学习的生词,这样孩子既能唱歌,又能学习新词。

3居家生活,苦中作乐

(窗外春色)

疫情期间窝在寝室里,虽不便出门,但满园春色还是能透过房间的窗口一览无遗。大地复苏,春意正浓。梨花、桃花、迎春花竞相开放。此时,海参崴的空气也极其清爽,早晨打开窗户,任微凉的春风吹入房间,深吸一口,hold住一秒,再缓缓吐出,散去一身疲惫,瞬时整个人容光焕发。天气好的时候(海参崴基本每日阳光普照),总想出门散步,在附近的公园里走走,疫情期间对户外运动的渴望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心理需求,一种满足人对行动自由的渴望。网课的进行节省了不少通勤时间,我便利用这些时间学习德语,练习吉他,与国内的亲朋好友也联系的更加频繁。我们在学会苦中作乐,怀感激之心,珍惜享受现有的生活。(黑龙江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