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22年“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完美收官

发布日期:2022-12-19    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12月15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黑龙江大学承办的2022年“汉语桥”冬令营圆满结营。本项目由为期17天的“以美食为桥,感中文之美”和为期19天的“趣味学汉语”两个冬令营组成。两个营共有来自俄罗斯、多米尼加、海地、越南、日本、吉尔吉斯斯坦等十几个国家的500多名学员报名参加。“民以食为天”和“寓教于乐”是本次冬令营的主题,提高汉语水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汉语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是本次活动目的。

“以美食为桥,感汉语之美”和“趣味学汉语”冬令营的在线直播课程包括紧扣主题的语法、口语、汉字、正音等语言技能类课程,又各自安排了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走进冰城美食世界、中华诗词与中国美食、中国餐桌礼仪——以东北地区为例;中国经典动画视听说、学唱中国歌、唱诵古诗及手指操等文化赏析类课程。本次冬令营活动不仅有直播课程,还有中华诗词经典吟唱、硬笔书法、中国书画小课堂、游龙江看中国、走进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的古今建筑与历史、美食美课等高质量录播课程。冬令营课程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生动,主题特色鲜明。为了帮助学员们及时解惑,夯实基础,还安排了助教老师进行在线答疑辅导课。学员们在美食的色香和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汉语能力,欣赏了龙江风光、了解了中国文化。

为了让海外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中国美食文化、有和中国朋友及其他各国朋友交流文化的机会,冬令营特别举办了中外学生云互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录播和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中外学生云中展示了自己的家乡文化,个人才艺,分享了很多世界各地的风景、美食和快乐。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暨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姜晶玲、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马方来分别出席了两次活动的结营仪式,向多米尼加圣多明各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多米尼加旅多华文华侨学校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对我校本次线上团组项目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地感谢。在致辞中两位领导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他们为冬令营中每一位洋溢着中文学习热情的学员所取得的收获感到高兴,为在携手畅游网络平台直播课堂,并肩同行文化体验课程中进步与成长的学员感到欣慰。他们表示:“黑龙江大学作为黑龙江省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定会不负各位的期望,继续打造多元化的跨文化交流项目,提供独具龙江特色的学习交流平台,为广大中外爱好者提供中文学习新渠道,我们也非常欢迎各位学员有机会来黑大留学,亲眼看看银装素裹的哈尔滨、行走在黑大校园感受我们的热情”。最后向本次项目的组织人员、任课教师和管理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了感谢。

多米尼加圣多明各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罗文娜女士代表海外机构在结营仪式上做了总结发言,她代表孔子学院全体师生,向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多米尼加华文华侨学校的领导,以及各大洲参与此次项目的可爱的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她说道:“黑龙江大学的线上中文课程,历年来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中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伟大的成就。中文浓缩着中国文化的底蕴,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学好中文,必然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衷心感谢黑龙江大学为多米尼加当地的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推广做出的卓越贡献。希望未来通过黑龙江大学的课程,能够培养出更多帮助中多两国人民彼此交流、增进认同的使者”。

在结营仪式上,各位学员和老师们一起回顾了课堂的精彩瞬间,让不久的记忆更鲜活,也一起欣赏了优秀学员作业展示,虽然大家的水平有高有低但对待学习汉语的态度都是真诚而热烈的,这些真诚与热情也透过作业中的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传递给了老师们和其他同学们。

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的学员们认真准备了获奖感言表达对黑龙江大学冬令营活动及对黑大老师们的感谢。纷纷表示自己通过冬令营学习获益良多,在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也表达了对冬令营活动结束的不舍心情,希望有机会可以再次欢聚,有机会来中国学习。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杨微老师和关项南老师作为授课教师代表总结了学员们的课堂表现。学员们积极回答问题,及时认真完成作业,主动思考都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难忘在开营仪式那天,同学们脸上洋溢的喜悦与期待;难忘在每一次课堂上,同学们积极的讨论和发言;难忘从开始到最后,每名同学的认真与坚持。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并坚持学习中文;希望大家热爱汉语和中国文化并且懂它、学会运用它;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通过努力和坚持,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的英雄。三个难忘三点希望,道出了老师对学员们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祝愿。

冰雪牵线、美食搭桥、云端奇缘、热情相邀,黑龙江大学2022年“汉语桥”冬令营圆满落下帷幕。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我校汉语桥冬令营项目的开展,不仅增进了海外学员对汉语语言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更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的互鉴,助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供稿)